“去年去产能任务完成较好,主要是因为各家煤炭企业‘先挑容易的干’。今年的任务将更艰巨复杂,阵痛也将异常明显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明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应谋划出台更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,科学精准去产能,确保过剩产能去得掉、职工妥善安置好。
关于矿井资产损失和债务处置:靠配套政策“靶向攻坚”
“去产能牵涉多方利益,当前一些矛盾很突出。”王明胜说,一是去产能矿井的资产损失,二是债务处置。
“煤矿生产有特殊性,大部分资产投入到了井下巷道,一旦关闭退出,巷道将报废且基本无法回收,很难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。”王明胜说,“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等的规定,这些资产如不处置,未来仍要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,将会持续加重母公司的成本负担。”
谈到债务处置,王明胜认为,这是去产能的核心问题,“负债如不能与资产同步处置,将会使企业净资产减少,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融资条件进一步恶化”。
他举了一个例子。华东地区一家大型煤炭企业4年内将关闭退出9对矿井,减少核定生产能力1280万吨,初步估算,造成资产损失35亿元以上。截至2015年底,9对矿井涉及负债(直接明确以矿井为主体的债务)76亿元。另外,该企业“统借统还”煤炭债务为51.2亿元。9对矿井关闭退出后,如果不进行债务处理,将导致企业母公司资产负债率增加8.76个百分点,“这对煤炭企业是非常危险的”。
他建议,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,对去产能矿井的资产损失予以核销;按照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,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,分年度拨补完成去产能的企业;出台关闭矿井的资产补偿政策,妥善解决整合矿井的职工股份问题。
他同时建议,对部分债务,一是比照执行原国有煤矿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有关政策,对可以明确贷款主体的银行贷款,视为呆坏账予以核销。二是对不能直接明确贷款主体、由集团母公司“统借统还”的煤炭债务,按退出产能占全公司总产能的比例,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一进行债务核销。三是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,支持集团母公司贷款银行剥离核销去产能涉及的债务。特别国债专门用于分年度核销退出产能煤矿所欠银行的债务,仅面向国有银行定向发行,所筹资金专项用于拨补上述银行资本金。四是完善金融配套政策,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、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,加快处置不良资产。五是对去产能矿井的债务,可考虑采取停息挂账或计息挂账的方式处理。
关于职工安置:把职工妥善安置好,这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
“中东部地区多为年产200万吨的老矿,用工大都在3000人至4000人之间。中东部和东北三省的老煤炭产区,普遍面临着资源枯竭、矿井衰老、经营困难等问题,大规模转产转移压力越来越大。”王明胜说。
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调查,因资源枯竭面临退出关闭的原国有重点煤矿目前约有130处,涉及职工约35万人。
“研究出台促进职工就业、鼓励职工创业的相关政策,加大财政资金、技能培训、金融信贷等的支持力度非常必要。”王明胜告诉记者,安徽已经出台政策,给予转岗培训、稳岗、职工安置、退养人员社保等12项补贴,效果很明显。
“职工安置补偿标准应该再提高。”王明胜表示,现行国家去产能奖补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实际差距较大,企业难以筹措巨额的安置资金。
他建议,扩大奖补资金使用范围。
“应充分考虑矿井小、用人多、负担重的中东部等地区的老国有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。专项奖补资金除用于职工内退费用、解除劳动合同按规定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、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、补缴社会保险等欠费外,还应扩大至以下范围:一是职工转岗培训、安置费用,二是离退休职工生活费、医疗保险费,三是伤病亡职工遗属生活补贴,四是工伤职工一次性就业补助金,五是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工社会保险、生活费。”王明胜说,“把职工妥善安置好,这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。”
关于减量置换和先进产能评价:考虑资源禀赋,避免一刀切
“去产能不仅要实现总量控制,更要实现产能结构调整。实现减量置换和发挥先进产能的引领作用,都有利于提升整体生产力水平。”王明胜说,“但目前这两方面,在实施过程中,都存在一刀切和部分规定不尽合理的问题。”
他建议,对国发7号文印发前已核准的在建煤矿项目,特别是已投入巨资建设、工程进度超过50%的在建煤矿项目,不应承担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,否则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。对已取得“路条”、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新建煤矿项目,可按设计能力的80%进行核准。
“对于人员转移安置任务重的中东部老国有煤炭企业,依据有关规定,应适当提高减量置换的比例,实行‘退一建一’等量置换。”王明胜说。
谈到国家发改委发布的《煤炭先进产能评价依据(暂行)》,他表示,绝大多数标准是科学合理的,但有些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华东、华南、东北等地区企业的地质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,“比如,井工煤矿综合单产不低于20万吨/个·月,很少有企业能达到这个标准”。
他建议,按照分类管理、一域一策的原则,修订完善煤炭先进产能评价标准,同时有序控制煤炭产能释放节奏,防止煤炭价格回调幅度过大,导致煤炭企业再度返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