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在落实去产能政策的同时,煤炭市场供需态势较快扭转,煤炭价格经历了从小幅反弹到较大幅度上涨的变化过程。尤其在三季度,煤炭供应降幅明显大于需求降幅,库存进一步下降,煤炭供需紧张导致价格加速上扬。在此形势下,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传统煤炭需求旺季,四季度监管部门拟释放部分先进产能,以期平抑供需紧张态势。
如何看待坚定去产能与先进产能释放的关系,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大问题。若去产能政策执行不到位,将影响化解产能过剩、行业脱困发展的总体目标,而盲目限产又容易导致供需紧张,价格飞涨,影响市场稳定和供给侧降成本的总要求。笔者认为,处理好两者的关系,应抓住主要矛盾,建立长效机制尤为重要。
正确看待产能与产量关系
首先,必须坚定不动摇地去产能。当前正常生产煤矿总产能约42亿吨,在建产能还有13亿吨左右,总计55亿吨左右。今年去产能目标2.5亿吨。截至今年8月,全国退出煤炭产能累计1.52亿吨,较国务院提出的3年至5年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、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还有很大差距。据多方机构测算,到2020年煤炭的消费量将在40亿吨左右,潜在供应能力远大于需求。因此,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去产能政策,不应因一时价格波动影响去产能大局,坚决严控新增、治理违法、淘汰落后、退出过剩。
其次,应正确处理好去产能和限产量的关系。去产能不代表去产量、限产量也不代表去产能,需要审慎分析,科学施策。一方面,很多落后产能对产量的边际贡献较少,还有部分是僵尸企业,其经营性现金流为负,处于停工停产阶段。去其产能,对全社会产量缩减的贡献度较小。但另一方面,相较落后产能,先进产能的产能利用率普遍较高,甚至具备进一步提升产能的潜力。因此,统一执行“276天”限产政策,落后产能由于本身难以达产或处于停产状态,影响较小,而对于先进产能影响甚重。如长此以往,虽价格反弹,但不免有保护落后、打击先进之嫌,甚至将制约落后产能出清,也有违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实现结构调整的初衷。
再其次,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高度重视需求侧变化的复杂性。相比需求侧,供给侧更容易控制,但反过来看,需求侧更难把握。煤炭需求从大的方面说,受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较大,财政、货币、房地产等政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电力、钢铁、水泥、化工四大耗煤行业,进而影响煤炭需求。此外,煤炭需求还受到替代能源、气候、进出口、库存、运输、国际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。企业通过调节产量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尚有困难,更何况是相关管理部门。从9月上旬到下旬的276天以内的三、二、一级逐级响应政策,再到9月底的276天以外先进产能释放政策,短短一个月时间政策发生较大变化,一方面体现了有关部门快速应变能力,但也反映出对前期政策效果的预判不足,如此反复,将对生产企业制定和落实生产计划,合理安排用工带来较大困难,也为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。
更多精力抓去产能,而非调产量
因此,考虑到去产能任务的艰巨性、产能与产量的差异性,以及供给侧改革对需求侧把握的复杂性,把握好去产能和先进产能释放的关系,科学施策尤为重要。
一方面,应抓住主要矛盾,将更多精力放到去产能上,而非调节产量上。毕竟,价格波动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,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不是预测需求和价格,快速调节产量,这样一来容易陷入“放多了限、限多了放”的循环模式,产量的调节理应是企业自主行为,监管部门则应该更多地抓住去产能这一主线,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尤其是僵尸企业的产能,在退出产能上下狠招、出实效,彻底清除制约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绊脚石,让价格波动规律恢复常态,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。至于通过调节工作日来限产的措施,宜尽早退出,而非在小周期内快速调整。
另一方面,应坚定不移地推进行业结构调整,建立起鼓励和促进先进产能的长效机制,形成良性循环。先进产能应发挥作用,但不应成为调控产量的政策工具。先进产能之所以先进,就是因为其能力是适合、规范、高效、科学的,左右调整其产能会对其带来更多负面影响。而是应将其摆在行业健康发展的大局之中,既然是先进产能,就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,充分释放其能力,在税收等各方面予以更多倾斜,从小的方面说是鼓励先进,从大的方面说是提升我国煤炭工业整体对外竞争力。这就需要科学审慎地研究科学产能的标准,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,动态调整先进产能名录,以形成良性循环,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步伐。
总之,煤炭关系到国家能源经济命脉,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行业脱困意义重大、任重道远。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,科学处理产能与产量关系,将重心摆在产能出清上,破除制约市场经济规律的障碍,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,积极探索建立科学产能的长效机制,是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,也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。
(作者:左前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副处长)